课题一(碎片化知识建模与在线学习)
课题负责人:吴信东:男,1963年9月出生,教授,海外杰青、长江学者、IEEE Fellow、AAAS Fellow(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因为在数据挖掘及其应用领域的先驱性贡献(“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s”),2012年获IEEE计算机学会技术进步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两届主编,是KAI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的创办人和现任主编,也是数据挖掘国际会议ICD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的创办人和指导委员会主席。2014年获IEEE ICDM十年最有影响力论文奖,他指导的博士生2014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课题骨干成员:胡学钢、吴共庆、兰旭光、汪建基、曹杰、伍之昂
胡学钢:男,1961年6月出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合与软计算专委会常委。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8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2000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科技攻关(科技强警)1项、安徽省级重点教学项目1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加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网络数据库收录10余篇,被EI网络数据库收录40余篇。
吴共庆:男,1975年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获工学学士;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工学硕士;2012年在职完成博士学位,2003年于合肥工业大学任教。研究方向:数据挖掘,Web智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主持合肥工业大学“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团队人才培养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加973前期研究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信息与情报安全国际合作团队(2F05N01)的子课题“HTML新闻网页的过滤与总结”、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科技强警专项)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ICTAI 2011最优论文奖、ACM/WIC/IEEE WI 2012最优论文奖。
兰旭光:男,1976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5月到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作访问研究;同年12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做博士后研究;2013.9-2014.10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了以下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和面上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参加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基金重点等多项课题。在IEEE TRANSACTIONS等期刊和IEEE/ACM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授权专利1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领域或方向:1) 计算机视觉,图像视频内容分析、理解;2)机器人与人自然协作;3) 深度学习、统计学习与模式识别4) 基于内容的图像、视频稀疏编码与通信等。
汪建基:男,1981年9月生,工学博士,讲师。分别于2003年、2007年和201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应用数学理学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学位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3月起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陕西省博士后项目1项。在相关领域的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元分析、机器学习、分形与混沌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
曹杰:男,1969年9月出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商务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2013-2017年教育部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高新领域国家科技计划网评专家,商务部电子贸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咨询专家组成员。先后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TKDE、TPDS、TYCB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索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25万字专著1部。被聘为国际期刊World Wide Web Journal的编委。担任BESC2015、WISE2013、ADMA2012、APWeb2012等国际会议主席。主持4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际重大合作专项1项,国家软科学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食品行业协会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50余项,包括9项授权发明专利。
伍之昂:男,1982年9月生,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主任,ACM/IEEE会员、CCF高级会员。200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和2015年分别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进行短期访问研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委员。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计划,2014年获得ACM青年卓越科学家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软科学计划1项、省级自然基金2项、省级科技支撑计划1项。目前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和推荐系统。近年来,共发表超过50篇论文,包含数据挖掘国际顶级会议SIGKDD和ICDM论文4篇,及SCI期刊论文15篇。
课题参与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任务介绍:
课题题目:碎片化知识建模与在线学习
课题任务: 本课题主要对应科学问题一的“碎片化知识/知识簇表示模型” 与“ 碎片化知识在线挖掘和协同学习” 两项研究内容,旨在解决如何从 UGC 数据中挖掘出碎片化知识。由于碎片化知识的动态分布特性,需要进行可溯源的知识表示,以便于知识的时空特性分析。同时,碎片化知识的动态性和低质导致知识的不确定性,而其稀疏性和多源分布特性,带来稀疏变量共享优化的问题。本课题拟构建基于图论分析、具体时空属性的知识表示和演化模型,实现分布式环境下可溯源的碎片化知识和知识簇表示;面向数据流与特征流,构建基于稀疏表示的概念漂移和演化模型,解决概念漂移学习时间窗的时空代价问题;研究概率图模型稀疏分布的共享优化,实现碎片化知识的多维度协同学习。
研究内容与人员安排:
1. 分布式环境下可溯源的碎片化知识表示模型研究和多源多层概率图模型的知识簇表示方法
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兰旭光、谢飞、介飞、刘纳
2. 碎片化知识的多维态特性分析与语义联系建模以及具有领域特性的多维度知识关联结构化组织方法研究
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吴共庆、李磊、王佳淼
3. 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挖掘,基于稀疏表示模型构建及其数据流概念漂移和演化的检测方法研究
任务主要研究人员:胡学钢,曹杰、桑磊
4. 面向碎片化知识处理的多任务联合协变量选择模型研究、多任务概率图模型稀疏分布学习与多维度协同学习
任务主要研究人员:汪建基、张玉红、刘啸剑、朱毅、何进